中国焦点网讯(通讯员刘增利 徐静)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加快产业发展刻不容缓,河南省政协委员、民盟周口市委主委李宁接受本刊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认为,要持续加快农村产业发展,让农村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战。
大力发展农村产业是助力脱贫攻坚的一种重要途径。李宁委员说,近年来,全省各县市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纷纷涌现,如周口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迅速,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全市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505个、培育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61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4922家,市级以上农业园区101个,其中国家农业科技园1个,省农业科技园1个,成功打造国家级星创天地3个、省级星创天地3个,辐射带动贫困群众18.36万人,形成了种、养、加、光(渔光互补)、游、电六种业态,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并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农村产业发展中,也存在着生产要素约束性较强、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不足。针对脱贫攻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李宁委员建议:
一要加大对生产要素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仍需树牢“政府搭台,产业唱戏”的服务理念,把产业扶贫作为刚性任务来抓,贯穿于脱贫攻坚全程,按照“重中之重”的要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流通渠道、农业物联网等建设。对符合当地实际,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融合涉农资金和项目,适当降低对农业产业财政奖补和银行贷款的门槛,发挥扶贫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改善企业生产条件,多渠道满足农村产业发展资金需求,增强企业扶贫带贫的积极性。
二要加强对新型农业产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人员科技知识的教育普及,发挥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的宣传教育作用,认真贯彻落实2018年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的“扶持培养乡村工匠”意见。实施“河南乡村工匠”培育工程,依托“河南工匠”的政策,挖掘典型乡村工匠人才。加强对农村科技实用人才的培养。设立农村产业人才专项培养基金,重点针对企业领办人才、各类专业人才、乡镇农业技术干部、各种用工需求的培训,通过大力实施“新型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工程”,逐步解决农业产业人才匮乏的问题。
三要加快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在尊重农民意愿和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济组织的优势,对贫困群众的资源进行整合,要用足用好政策,进一步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带来的附加值收益,促进贫困户增收,提高其生活水平。要规范引导扶贫企业市场化,推动农村产业参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多角度宣传推介长效扶贫带贫模式,推广成熟经验,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利益最大化,帮助农民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