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15名非洲木雕艺术家浙江“学艺” 一刀一凿刻出文化桥梁

文章编辑:admin 文章来源:未知 发布日期:2018-06-23 17:42:03 点击次数:

  中新网杭州6月22日电(童笑雨)当15名非洲艺术家郑重地在协议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一场为期30天的木雕艺术创作交流就这样铺陈开来。6月22日,“文化和旅游部对非文化培训基地非洲艺术家木雕创作交流活动”在浙江杭州启幕,希冀以木雕创作为载体,促进双方交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非交流亦然。
  作为文化部首批“对非培训基地”,浙江省文化馆自2013年起,就相继承办了多项活动。此次由文化和旅游部对外联络局、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浙江省文化馆承办和中国美术学院协办的木雕创作交流活动赫然在列。
  “浙江乐清黄杨木雕、东阳木雕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以细腻著称,非洲的木雕也以粗犷、淳朴见长,可以说两者的互鉴意义非凡。”谈及活动初衷,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赵燕如是说。
  据悉,本次交流将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授课方式进行。来自多哥共和国、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加蓬共和国和科特迪瓦共和国的15名艺术家在了解扁雕、漫雕等雕刻形式的同时,还能“解锁”3D技术在木雕创作中的应用。
  “他们都是当地的木雕艺术大师,这一次到浙江来学习的不仅是中国的木雕工艺,更多的还是中国木雕制品的创新及设计理念。”作为本次实践课程的导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刘小平直言,非洲的木雕讲究写实,自己要做的就是在授课过程中融入“写意”的理念,让他们了解中国的文化艺术,看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赵燕表示,理论课上除了传授有关木雕的研究成果,专家们还会进行古代木雕技艺的交流。“我们会将中国的民俗、民间和戏曲故事融入其中。这些都是中国木雕所刻画的内容,理应传播给来交流学习的非洲艺术家们。”
  如其所言,只有让中国与非洲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相互交织,才能绽放出绚丽的文明之花。
  穿梭在刘小平根雕艺术工作室,来自科特迪瓦共和国的索萨·库瓦西流连忘返。“中国的木雕技艺确实和我们不同。作为一名艺术家,确实要多走出去看看,不能固步自封。”
  对此,来自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塔马拉姆·姆皮伊·哈桑深有体会。“去年我也来浙江参加了木雕创作交流活动,回去以后就把在这里学到的根雕技艺运用到新一轮创作中,得到了人们极大的欢迎。这次来,就是想让技艺更精进,成为传递中国文化的桥梁。”
  据悉,7月中旬,承办单位将为此次来访的非洲木雕艺术家举办结业典礼,并举办一次师生木雕作品联展,展示他们的创作交流成果。(完)
【编辑:李欢】


 

推荐内容
图片新闻
热点文章

返回首页 - 热点聚焦 - 综合信息 - 聚焦环保 - 社会新闻 - 反腐倡廉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娱乐新闻 - 教育新闻 - IT新闻 - 文化新闻

版权所有 - 焦点网 www.chinajiaodi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牛街 电话:13810728867 /18638687274 邮政编码:450003 豫ICP备17041678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