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新闻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换一种方式看文物

文章编辑:admin 文章来源:未知 发布日期:2018-06-23 17:16:06 点击次数:

我们为什么是现在的我们?

追根溯源,是因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延绵不绝的文明,这是每个中小学生都会背诵的内容。但如何让他们有体验、有认知、有参与、有互动,这是我们这一代博物馆人的责任。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说,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故宫博物院一直尝试让文物活起来,例如在《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之后,我们看到了年轻人对文物的热情;在故宫数字博物馆内,我看到学生们在“数字多宝阁”前流露的兴奋表情。

2017年年底,《国家宝藏》的播出是声势最大的一次,9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悉数到位,都拿出了镇馆之宝,邀请数十位明星助阵,演绎了一件件文物的前世今生。

其实在我看来,文物本身就是活的,岁月不会悄悄流过而没有痕迹,只是缺少我们去发现;文物的价值也不应该是我们去发掘的,因为它们本身就存在。

《国家宝藏》展示的是藏品,但更重要的是一件藏品里所包含的我们的文化和精神。

《国家宝藏》所演绎的,是当我们看到一件文物的时候,大脑应该如何思考、如何产生脑电波。即便在我们还不具备这种历史知识积累的时候,也应该保持这种好奇心去贴近他们,这才是一件文物应得的尊严。

我相信在此之后,我们会换一种方式看文物——文化远在器物之上。

由于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国家宝藏”这个称谓自然会吸引人,但我们还是要有“省宝藏”“县宝藏”,乃至“村宝藏”,这也是为什么要有数十位明星演绎国宝的前世今生,因为一件文物的经历,远比人们看到的要更久远。

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虽然我一直为故宫博物院在节假日暴增的游客发愁,但我知道博物馆和人们的距离还比较远,参观博物馆并没能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这和博物馆原有的“冰冷”姿态有关。

我曾经说过,如果不能让更多观众看到更好的藏品的话,那么即便存有世界上最多中国文物的故宫博物院,也并不值得我们骄傲。其实博物馆离人们并不远,而且我们一直在努力举办多种展览,让博物馆常看常新。

我总说自己是一位“看门人”,在尽职尽责的同时给大家讲讲故事,这应该符合人们对“看门人”的普遍认知。除我之外,文物还有它们的“守护人”,这些人远比我重要得多。

我们现在的每一件文物都经历过流转,因为每一代人都有对文化的追索, 即便历经战乱灾荒,这也是中国文化得以延续的缘由。

但文物传承至今,我们的历史使命和前辈文物“守护人”并无区别,保护、追寻、探索,但是今天我们更重要的使命,是把文物的前世今生故事讲给大家听,告诉人们文物与他们现实生活的关系。

推荐内容
图片新闻
热点文章

返回首页 - 热点聚焦 - 综合信息 - 聚焦环保 - 社会新闻 - 反腐倡廉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娱乐新闻 - 教育新闻 - IT新闻 - 文化新闻

版权所有 - 焦点网 www.chinajiaodi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牛街 电话:13810728867 /18638687274 邮政编码:450003 豫ICP备17041678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548号